
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发现,房产圈的“骗子们”又活络了起来。
随着旅游行业的复苏,之前那些已经死绝的、打着文旅、养老、第二居所概念的项目,再次死灰复燃。
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,我又看到了那些大巴车拉着一车又一车中老年人去抢房子的视频。
回想起前两天跟我们吐槽买了恒大海上威尼斯、吐血对折甩卖都没人买的粉丝,不由得痛心疾首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为什么这种项目,一直都能割到韭菜。
01
这些房子都是谁在买?
大部分人第一反应,应该是那些不懂房产的小白。
我入行以前也这么觉得。
但是这么多年的房产从业,尤其是近几年做内容创作之后和粉丝交流越来越多之后,
我才发现,中招最多的反而恰恰是那些赚到过钱,见过世面的“中产”。
这类房子可能并不是那种很好的投资标的,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抓住了“中产”的心理。
中产是一群特别没有安全感的群体。
毕竟按照马先生在《资本论》里的划分,其实社会只有两个阶层,中产一直都不是个“稳定态”的存在。
中产最怕阶层滑落重回无产,最大的梦想就是更进一步成为富豪。
大家羡慕富豪,是因为富豪的人生已经有了选择权,他们已经可以在工作和退休状态中任意切换。
富豪们,有可传承的现金、资产、人脉关系,有足够的睡后收入足够让他们享有足够的闲适时间来享受生活。
他们的后代如果不瞎玩或者去创业,富二、三、四五六代钱都花不完。
而中产,大多出身平凡,吃到了教育红利和行业红利,通过技术红利+杠杆积累下了人生财富。
他们有企业高管,有技术专家,看似收入颇丰,但是行业调整、失业可能就会让他们打回原形;
而且由于公司不是自己的,技术不能传承,时代红利难以复制……
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报MBA,社交,学习,让自己不被时代淘汰。
由于资金和资产还不足够退休,他们不得不拼命鸡娃,怕孩子的层次掉落下去;
你说他们不能退休吗?
其实也能,就是不甘心。
万一再卷一阵,就再进一步了呢?
网上那种愿意卖掉一线城市房产回老家的人的确有,但是不甘心的才是大多数。
02
不甘心才是大多数人的心态,毕竟大部分人祖上三代都是农民,富豪和中产奋斗路径其实没有本质区别。
不过能卷上去的是少数,毕竟勇气和运气缺一不可。
中产卷了一辈子,很多已经接受了自己不能更进一步的命运,但是又在向往着富豪的“退休人生”。
生活,需要载体。
承载那种生活状态的载体是什么?
别的国家不知道,在中国——是房子。
开发商们,准确的抓住了中产们的心理,挥去了闪亮的镰刀。
在山边,海边,景区边,还有我乡下外婆家的瓜田边,他们圈起了一片片土地,建起了一片片高低错落的房子。
03
开发商为众多口袋里有钱的中产们画了一幅美梦。
“我们的社区,比邻景区,依山傍水,负氧离子高,离尘不离城,有益身体健康。”
“香港的半山,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都是顶级豪宅的所在地,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,买到就是赚到。”
“等你退休后,就来我这小区养老,门前种种菜,家里阳台望望大海。”
“社区配置了养老食堂,医疗设施,完全不用担心健康问题。”
而且,这种项目的售楼处示范区大多会造得很有意境,调性拔得很足。
像长三角的项目大多都是江南烟雨的风格,灰瓦白墙,深宅大院。
“几百万即可在上海周围买一套合院,圆你别墅梦!”
开发商是玩人性的大师,连你一辈子都没住上别墅的不甘心,都帮你想到了。
04
交房之后,肯定还是会有一阵时间的“多巴胺”分泌,毕竟梦想人生已经实现了一半。
但是,另一半,好像永远都没办法补齐。
开发商承诺的商业街一大半都空着,医院多少年了都没开业,交通还是那么不方便。
那些失去了维护的风景有些杂乱,看时间长太腻了;
而且山上蚊虫太多,海边太潮湿,菜地已经布满杂草,住的并不舒服。
最关键的是,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你根本无法在这里找到熟悉的生活状态。
没有老友,没有购物中心,没有餐馆,年纪已大,定期还得回城里医院拿药复查。
这个房子,你终于从一年来一个月,变成只来几天。
等到你实在不想再来的时候,你终于要把房子挂牌了。
但这时候你发现,卖你房子的小李所在的门店已经倒闭了。
打开app,几百套房子挂牌,几乎没什么成交,挂牌价相比卖得时候已经跌去了一半。
这时候,你看着对面山头新开的项目,一大巴接着一大巴的人冲进售楼处,不由得陷入了沉思。
05
人最怕的,就是用有限的钱,去实现超额的梦想。
但是资本家,最擅长的就是用减配过的高级商品,骗走你口袋里的钱,你还要为其唱赞歌。
并且,在往后余生中,你会不断洗脑自己和身边的人,只为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。
你品,你细品。
06
旅游、人文、养老,服务和运营第一。
这个领域需要长情的运营商和服务商,而不是卖完房子就跑路的开发商。
文旅地产、养老地产,本来应该是产业+地产,可惜大部分都只剩了地产。
其实这些产业领域,大部分开发商根本没有经验,但是他们太擅长营销和包装了。
有些公司,拉来一个养老院的护工,都敢号称中国养老专家,然后对外大吹特吹。
为什么要这么搞?还不是为了拿地。
在房地产最鼎盛的年代里,拿地都是几十家开发商去抢地,大家都在想办法拿地。
那时候地还不像今天这么难卖,各地缺的都是产业。
开发商们自然快速抓住“机遇”,拿着凭空而来的产业,一次性就能低价获取大量的土地。
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房地产不良资产投资,那时候看的最多的项目就是恒大文旅城和恒大健康城——全烂尾了。
仍记得西南地区的一个健康城项目,几百万的体量配着恢弘的规划图,现场都是各种精美的欧式别墅。
讽刺的是,山的另一边就是经营不善的悦榕庄,和已经烂尾的度假别墅项目。
据说这个健康城还卖掉了一批房子,不知道那些业主有没有后悔踏上那辆大巴车。
07
中产会去追求这类产品,我完全可以理解。
卷太久了,想要歇歇,找个风景好的地方缓一缓。
但是千万别脑子一热,刷个卡买套房。
离尘不离城的生活,短暂放空一下疲惫的内心,肯定没坏处。
但是去住几天酒店就够了,花不了多少钱,真有那钱在市区三甲医院旁边买套房更实在。
这种打着文化、旅游、养老的远郊项目,九成九都是骗局。
尤其是养老,主打这个大概率是空头支票。
毕竟在我国,三甲医院才是核心的医疗资源。
你难道真的指望着这些社区诊所把国手请过去给你坐镇?
从资产视角来看,一定要记住,买房子就是买地。
这种地处偏远、没有常住人群的地方,本质上还不如老家农村的宅基地。
毕竟宅基地还有流动性,关键时刻也是能变现的。
08
相信,未来大概率还是会有前赴后继的人踏上那辆大巴,拿上那张红本,损失几百万的养老钱。
毕竟,人性如此。
也许花几百万,换一时的多巴胺分泌,也是值得的。
以上为正文
编辑∣环线咨询
